月季花卉因其花繁多彩,造型美觀,成為公園、城市主要風景線路、慶典活動中的寵兒,但是其目前還存在著質量差參不齊,觀賞期短,病蟲害多發(fā),肥水利用率低,種植技術傳統(tǒng)化,種植密度普遍過大等問題。
一、基質問題
目前栽植月季花卉使用的泥土、草炭、珍珠巖、沙土等,如果EC、pH等性狀不穩(wěn)定,保水透氣性差,易導致花卉前期根系生長不良,中后期肥水利用率低,根部病蟲害多發(fā),雜草發(fā)生嚴重(土壤帶雜草種子)。
種植前根據(jù)花卉品種的習性,選擇適宜的基質類型,檢測EC、pH、土壤孔隙度等,做好土壤改良,添加生物有機肥、土壤殺菌,如采用活力源、健致。自制或購買的有機質一定要確保腐熟充分,殺死基質中的蟲卵和病菌。
二、栽植技術問題
適地、適季地選擇長勢良好、無病蟲害、花朵開放2至5成的月季花卉品種,這些花卉品種在出圃前5至7天須斷根、通風、煉苗,并合理密植。
三、雜草防除問題
雜草影響花卉正常生長,與其爭水、爭肥、爭光,但人工防除成本高,強度大,并成為病蟲害的中間寄主,加重病蟲害的發(fā)生。
對“顏化”安全(大部分的菊科、球根、宿根花卉)的花卉種植時可采用藥物進行土壤封閉,防止雜草種子的萌發(fā),有效地控制雜草發(fā)生。王林提醒,雜草防除一定要 “除小,除早”。
四、肥水管理問題
目前月季花卉栽植時多重施無機肥輕施有機肥,養(yǎng)護時不施或施肥過少(少氮),或種植者肥料知識欠缺(種類、比例、施用時期),這些情況都易造成土壤黏重板結,肥水下滲困難,利用率低。
適當追施磷、鉀肥,可使花多色艷,延長花期。施肥周期為半月到一月施肥一次,移植后7至10天可施第壹次肥,調節(jié)劑促長勢,提高水肥利用率。
土壤黏重時,可采用拌肥稀釋后施用,促進水分營養(yǎng)下滲。
解決病蟲害問題,預防是關鍵。預防可有效降低藥劑使用成本和植物受害程度。他提出,病害診斷應三看:地上問題看地下,地下問題看根系,根系問題看土壤。蟲害防治應把握好防治時機方可事半功倍。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的合理應用,可為植物養(yǎng)護錦上添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