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植物科普:大葉楊

大葉楊,所屬分類:楊柳科楊屬植物。拉丁名/別名:Populus lasiocarpa Oliv。

形態(tài)特征:楊柳科楊屬的喬木植物,高20多米,胸徑0.5米。樹冠塔形或圓形;樹皮暗灰色,縱裂。枝粗壯而稀疏,黃褐或稀紫褐色,有棱脊,嫩時被絨毛,或疏柔毛。芽大,卵狀圓錐形,微具粘質(zhì),基部鱗片具絨毛。葉卵形,比任何楊葉均大,長15~30厘米,寬10~15厘米,先端漸尖,稀短漸尖,基部深心形,常具2腺點,邊緣具反卷的圓腺鋸齒,上面光滑亮綠色,近基部密被柔毛,下面淡綠色,具柔毛,沿脈尤為顯著;葉柄圓,有毛,長8~15厘米,通常與中脈同為紅色。雄花序長9~12厘米;花軸具柔毛;苞片倒披針形,光滑,赤褐色,先端條裂;雄蕊30~40。果序長15~24厘米,軸具毛;蒴果卵形,長1~1.7厘米,密被絨毛,有柄或近無柄,3瓣裂。種子棒狀,暗褐色,長3~3.5毫米?;ㄆ?~5月,果期5~6月。

產(chǎn)地與習性:中國分布于湖北(恩施、建始、鶴峰、巴東)、四川、陜西、貴州、云南等省,以鄂西和川東林區(qū)為多。

喜光,喜溫涼濕潤山地氣候和土層深厚、腐殖豐富、排水良好的酸性黃壤或黃棕壤。能耐低溫。生長于海拔高1300~3500米的山坡或沿溪林中或灌叢中。

繁殖與栽培:大葉楊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種繁殖、扦插繁殖、埋樁繁殖、嫁接繁殖。

播種繁殖:大葉楊果實成熟期比響葉楊要晚,在中國湖南天坪山是6月上旬成熟,熟時蒴果開裂。種子隨風飛散,采種要在蒴果未開裂前進行,即由綠色轉(zhuǎn)黃綠色時可以采集,采回果穗置于無風干燥處,果實開裂,種子脫出,種子易喪失發(fā)芽力。隨采隨播為宜,若行春播,需用缸子密封干藏種子千粒重約0.5克。種子細輕,圃地要選擇松疏、肥沃的沙壤土,細致整地,苗床要平整均一。播種時zui好在苗床上鋪一層細土,撒播,播種時用細沙或草木灰與種子混和,用手搓揉種沙,使種毛脫落,利于播種均勻和提高發(fā)芽力。每畝播種量1~12千克,播后覆草,10~16天種子發(fā)出土,及時揭草,用一股管理方法,一年坐苗高2米左右,可出圃造林。

扦插繁殖:將穗條用200毫克/升的吲哚丁酸和911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2小時,浸入深度2厘米左右;在移栽時用生根粉溶液沾根后栽入圃中。枝插株行距為30厘米×40厘米,根插為50厘米×60厘米。扦插后調(diào)查成活率與保存率。

埋樁繁殖:伐樁分為4個級別,即地徑10厘米以下、10~20厘米、20~30厘米和30厘米以上。在萌發(fā)后用土埋樁。

嫁接繁殖:選取1年生、芽體健壯的枝條作為嫁接穗條。以前1年扦插成活的山地楊為砧木,采用芽接法處理,接穗為生長點5厘米以下的單芽和生長點10~15厘米以下的單芽。要求嫁接手固定,技術操作相同,嫁后及時扯草、除萌、解綁。

園林用途:大葉楊有兩性花。雜性花及雌雄同株現(xiàn)象;且有較發(fā)達的花被。認為該種是楊屬中zui古老的原始的樹種之一。據(jù)此。該種在楊柳科分類系統(tǒng)中將產(chǎn)生重大影響。大葉楊葉形在楊屬中zui大,先端通常漸尖,易于識別。

邊材前白色,心材窄小,淡紅色,年輪清晰,紋理直,氣干容重0.486克/立方厘米,材質(zhì)輕軟,可供家具、樂器、箱板、火柴桿盒用;木纖維潔白,為優(yōu)質(zhì)造紙原料;生長較快,是高海拔水濕地有發(fā)展前途的用材種。

花可以入藥,性味甘、澀,寒。具有止血功能。主治外傷出血、便血、衄血。

聲明:月季網(wǎng)致力月季產(chǎn)業(yè),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版權歸原作者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

月季網(wǎng)

月季網(wǎng)